据时代周报报道,近日全球顶尖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联博嘉沃希望在中国推出不良贷款基金,在行业深度调整时探寻机遇。其新加坡分支机构的董事总经理Avery Colcord表示,“我们希望获准推出不良贷款基金,让职业管理人士协助机构投资者投资这一棘手的领域。”
联博嘉沃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并在伦敦、卢森堡、纽约和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总共参与5600多笔交易,总投资金额超过1300亿美元,覆盖82个国家。资产类别包括贷款组合、公司债券、破产重整、结构性信贷、房地产和房地产贷款、实物资产以及其他类型的特殊机遇投资。
与黑石、高盛、橡树资本、凯雷、KKR等国际知名另类资产投资公司相比,联博嘉沃低调很多,很少对外发声,而且在全球拥有只有约190名员工,不过却是第一批参与我国国有银行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市场化收购的投资机构之一。联博嘉沃于2005年完成国内第一笔不良资产投资,共在参与投资收购12个不良资产包,投资金额24亿人民币,涉及5700名借款人,未偿本金超过310亿人民币,在业务上比较擅长的是资产包尽职调查、估值、处置策略与税务处理。
或是担心水土不服,联博嘉沃在国内似乎也不会单打独斗,2020年与文盛资产共同成立了一家私募基金,主要做投资传统不良资产包、单体不良和结构化信贷。致力于成为中国不良及困境资产的领先投资者。

这一次,联博嘉沃似乎要借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之机,抄底出险房企的债券。
一次押注 一场豪赌2021年第一轮开发商密集出险时,外资另类投行就已经“闻风而动”。
最了解中国市场的外资投行高盛2021年大举买入中国房企债券,通过这一方式增加自身的“适度风险”投资资产。同年9月,马拉松资本趁低价买入恒大债券,并坚信均在着绝对机会。汇丰资管、瑞银资管也在当年持续加仓恒大债券,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不仅买入恒大,还买入了融创,对融创的持股比例一度超过5%。
用高盛的话来说,这不是投机,而是“对赌”。
对于这些外资“秃鹫”而言,抄底中国房企的方式不止债券这一种,还有一种更为长期和稳健的投资,即在房企遭遇流动性危机甩卖资产之际入手其土地,物流园、产业园、工业资产等。黑石和凯德则是这一类投资的典型代表。
2021年,黑石曾试图收购SOHO中国,但以失败告终,此后,黑石又收购了富力地产的物流园。
来自于新加坡的凯德,则通过旗下信托公司,以16.81亿收购位于上海、昆山、武汉和成都的4项优质物流资产。去年3月,又分别以11.75亿和23.1亿元拿下成都、武汉各1宗住宅地块。2023年,凯德依然在加码,成立了凯德中国特殊机会伙伴计划,承诺股本11亿新元,投资于中国的特殊机会项目。该计划包括一支规模2.91亿新元的单一资产基金,和一家8.24亿新元的计划性合资公司。其中,单一资产基金以28.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北京苏宁生活广场,计划性合资公司以7.99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位于广东佛山的一个优质物流项目。
外资秃鹫“重回牌桌”从2004年至今,外资秃鹫在中国资产市场几进几出。有的满载而归,有的亏本出逃。
高盛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家,在四大AMC从工、农、中、建四大行进行第一轮不良资产剥离并开始着手处置时,高盛就已经“嗅”到了商机。2001年,高盛与中国信达资产就成立中国首家处置不良资产的中外合资公司并签署备忘录,随后又从中国华融资产手中买走账面值为19.72亿元包含44个债务企业的资产包;2002年,高盛从中国长城资产的手中收购了8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2003年6月,高盛宣布与工行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双方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处置工行拥有的80亿至100亿元的不良抵债资产。
除了高盛之外,摩根士丹利、孤星基金也进来参与。其中,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等组成的联合体于2001年以8亿元的价格竞得华融108亿元的不良资产,但项目还没有交割完,债务人就开始陆续还款,8亿的成本瞬间回收。这一笔,摩根联合体爆赚了10倍。
2004年,1.4万亿元政策性剥离处置完毕,外资“秃鹫”陆续离场。
2016年左右,外资卷土重来。彼时,四大AMC高呼着“回归主业,争夺市场第一”的口号,不良资产市场逐渐“癫狂”。各路有牌的与没牌的机构、大量国内的与海外的资金、懂业务与不懂业务的人、合规的与不合规的业务创新,还有传统玩家与互联网玩家纷纷介入进来。中国华融、长城资产改变了过去以“通道”为主的经营策略,要求分公司以不计成本、不管盈利目标的方式买断银行资产包,保证区域市场份额。
由此带来的是不良资产包价格扶摇直上,过去几年一直维持在3毛左右的交易价格到2017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四毛五,比往年提高了近50%,到2017年下半年,建行资产包的均价已超过5毛;交易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更是超过了6毛,甚至不少资产包接近8毛,而西北、东北地区,交易依然不活跃,但一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也接近5毛。
这个时候孤星基金和太盟投资集团(PAG)开始在中国买入不良贷款资产组合。很不幸,与当时许多民营AMC与社会投资人一样,孤星被套了,并于2021年宣告退出中国市场。

眼下,外资“秃鹫”们重回牌桌,这一次的赌局又是以怎样的结果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