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浏览
突发!碧桂园或被清盘
发布时间 2024-02-02 18:16  |  作者 都是洞  |  阅读 118
天雷滚滚
天雷滚滚!


2月1日,有市场消息传言,碧桂园债权人将申请清盘,有香港银行将接管碧桂园在港抵押资产。




对此,碧桂园的回复,该传闻不属实。当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公司正与顾问团队一起,积极评估集团的财务状况……


对于碧桂园的回复,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熟悉的剧本,熟悉的回复。


前脚TOP3房企恒大刚刚在29日被香港法院颁布清盘令,后脚又一家TOP3房企若再度被清盘的话,对于当下房地产现状而言,显然是一个令人……的消息。


官宣的优质房企:股债双杀


2022年四季度双11开始的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重磅出台之时,彼时尚未违约的民营房企碧桂园作为优质房企获得支持,股债券双双止跌,股票从历史最新的1.0元/股暴力拉升至3.48元/股,然后,这一切的成果在时隔8个月之后逆转,从2023年7月开始,碧桂园、碧桂园服务及境内外债券已经历N次股债双杀,分别是7月17日、7月21日、7月24日……


截止至2月2日,碧桂园盘中创下新低0.61港元/股,收盘0.62港元/股,离历史最低仅一分之遥。




而境内债券市场价格显然就更不乐观,多支债券价格已进入垃圾债行列并且纷纷停牌,与去年四季度一度加升到90元甚至95元(每百元面值)相比,大多数价格已经折上折。




碧桂园承认缺钱


2023年8月8日下午,碧桂园未能支付应于8月7日支付的两笔美元债的票息。这两笔债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发行规模均为5亿美元,到期日分别为2026年2月6日和2030年8月6日。




对此,碧桂园方面对媒体回应,受近期销售额与再融资环境持续恶化,叠加各类资金监管的影响,公司账面可动用资金持续减少,出现了阶段性流动压力。公司高度重视债务风险化解,目前仍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努力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上述两笔票据仍有30天付息宽限期,但是这一幕何曾熟悉,在所有房企都会经历的辩护上,似乎碧桂园也未能免俗。


终于,在折腾两个多月后,10月18日,碧桂园正式官宣暴雷。


违约前的疯狂?


在碧桂园违约前后,市面上针对碧桂园的小作文数量颇有爆发之势,面对近期市场上疯狂的小作文带来的的负面消息,碧桂园开启了打地鼠模式:不是在辟谣就是在辟谣的路上!


传闻一:“大杨”杨国强(碧桂园事业体系创始人)和“小杨”(碧桂园事业体系现任话事人杨惠妍)出国。


传闻二:外媒报道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受邀对碧桂园进行资产和负债的尽职调查。


传闻三:佛山市副市长带工作组进驻碧桂园,工作组要求碧桂园把家底都拿出来,包括海内外,直系亲属和关联企业的都拿出来,能变现的全部变现。做好自己的事情后,政府考虑支持其发债的事。


传闻四:大小杨已经去北京了,申请债务展期,但是证监会没有同意。并且小杨表示地产可以不要给国家,并保证完成保交楼任务,但后续的就业无法保证。
……


如果说市场的小作文仅仅是让投资者的信心产生一点怀疑的话,那么来自碧桂园高管的密集动作则让投资者忧心忡忡,不知这是否是违约预告前最后的疯狂?


事件一:7月19日,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长江分两笔合计减持碧桂园服务322.79万股股份,套现2824.7万元,近乎清仓式减持。


对此李长江回应,减持是为了偿还自身债务,但该解释显然无法让人信服,这不免让人想到了恒大前副主席兼总裁夏海钧在公司2021年8月底陷入债务危机前持续抛售公司股票和债券套现。两者如此一致的行动是否意味着接下来的剧本也将会如出一辙?


事件二:7月21日午间碧桂园官网发文《不负重托,坚定信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讨论7月19日中央印发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文章本意是要稳定市场信心,表示公司要扎实落实“保安全、保交付、保资产”三保工作。


但有心细之人发现,该表述与年初提到的重点“四保”不一致,年初提出的“保交楼、保安全、保资产、保信用”,少了“保信用”。


结合此前大小杨去北京、仅保证完成保交楼任务、其余无法保证的传闻来看,这传导的信息不免让人担心企业的信用是否要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引来间接躺平?引发市场对碧桂园后续能否偿还债务的担忧。


事件三:7月30日碧桂园服务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控股股东杨惠妍及其全资持有的必胜有限公司于7月29日向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赠与所持碧桂园服务20%的股份,共674640867股,用于支持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按公告披露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对应价值为64.43亿港元。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捐赠的资产日后不会被纳入破产财产,显然,这一动作是否是杨氏家族为了将核心资产提前转移从而作风险隔离的小动作引发市场警戒。


如果说传闻的因素固然有不可靠的一面,那么房地产市场持续无情地打击则是浇灭了碧桂园那仅有的一丝丝救生火苗: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1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815.3亿元,同比下降33.3%,较去年同期降幅扩大1.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7.7%。


2022年本来房地产大环境已经够惨了,结果2023年更惨,没想到,2024年开局来个:


惨中惨。


在这个房地产整体悲惨的大环境下,显然,作为个体的碧桂园即使戴着优质房企的帽子,想要解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碧桂园是否属于大而不倒?


大而不能倒,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为什么雷曼没有获得政府注资然后破产,为什么高盛、大摩能够得到政府资金并涅槃重生?


大而不倒,说的是当一家公司的规模足够巨大,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时,机构的破产将会引起经济体系巨大的波动。因此,政府必须对这些公司注入资源来避免这些机构倒闭而带来的经济体系崩溃。


那么,一家企业做到多大,才能保证自己的系统性重要地位?在一家超大型企业遇到风险时,多大体量的企业可以保证自己能够优先得到金融资源的倾斜,这在中外经济体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其中,救助哪家企业,不救助哪家企业,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现在,我们再次走到一个关键路口。


从资产体量上看,根据碧桂园2022年年报,港股上市公司碧桂园的总资产超过1.7万亿,总负债超过1.4万亿,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4300亿。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碧桂园都是毫无疑问的龙头地产企业。


很多投资者认为应该对碧桂园进行救助,因为一个恒大倒下带来的房地产连锁反应,已经让经济吃不消了,不能再让一个体量和恒大相当的地产企业倒下;而也有投资者认为民营房企体量太大,本身就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应该借这次房地产债券危机,一次性出清超大型全国性民营房企,这样经济可以轻装上阵。


碧桂园是否属于大而不倒的企业?2024年开局,作为曾经的宇宙房企恒大被香港法院颁布清盘令,让市场对大而不倒的定义又有了重新的定义。


结  语


本轮房地产企业的债务危机持续的时间和深度都超过过往的任何一次,不管此轮的危机演化结果怎么样,对于时代下的房地产市场来说,都将是一次深刻的市场洗礼。







 
目录
首页 国内 国外 宏观 企业 人物 专题 创投 产业链 理财 股票 资管 并购 上市 债市 国企 机构 VCPE专项通道 上市公司专项通道 央国企专项通道 政策研究专栏 资源同步OA通道 机构数据API定制 科创企业申报 拟上市辅导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