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业作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消费者的消费动向决定了文旅的新型发展方向。文旅市场的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发 生重大变化,新产品、新业态、 新增长和原有的产品增长轨迹发生了变化,市场和产业动能都在变化文旅新势力崛起,绿维文旅把引领消费的这部分内容称为“新型文旅”,并总结出十二种细分类别。
(一)旅游+演出
旅游演艺成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在旅游演艺为主的旅游产品的影响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经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而旅游演艺则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5月,五月天北京演唱会期间,北京全城的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300%
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呼和浩特站观众达18:4万人次。
旅游演艺的新特征是“跟着演艺去旅行”,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的四十个精品旅游演艺推出以后,演艺带动餐饮、商业、酒店、交通等多样化消费,最终成为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
大型音乐会、演唱会密集,呈现跨城观演新趋势。
旅游演艺和剧场沉浸演出成假日消费新热点,日均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亦实现增长。
小剧场、演艺新空间崛起,“演出+文创”“演出+咖啡”“演出+酒吧”等跨界特征明显。
旅游演出除了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光影秀,也有一些好的剧场演出、快闪演出、音乐节庆等演出,此外,小型微演艺(如不倒翁、打铁花、单口互动)也成为很多旅游目的地的热点。
(二)旅游+夜间经济
绿维文旅提出八个夜:夜游、夜宿、夜食、夜游、夜秀、夜娱、夜购、夜赏和夜营。夜是多样化消费模式构成的业态。
夜间消费已成为景区、城市及旅游目的地消费领域的新增长点。据商务部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95后年轻人是夜间经济的主力人群。

案例: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广西·北海老城夜游线路、天津·夜游海河——水上游线、上海-夜游黄浦江线路、宜昌交运·夜游长江、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夜景照明等。
(三)旅游+摄影摄像
凤凰古城的“苗家少女”、敦煌的“异域公主”、平遥古城的“晋商少奶奶”、泉州的“蟳埔簪花姑娘”、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哈尔滨的“沙俄公主”……特色服饰配上相应的妆造,在地域气息浓郁的景点“变身”打卡,这种沉浸式的旅游方式体验感满满,尤其受到年轻游客的青睐。“旅拍”已经成为了旅游业中一个单独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旅拍机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专业旅拍机构、本地代拍机构和自由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如今,多数旅拍商家开始通过微信订阅号、朋友圈定投的方式,引流到公众号加粉从而实现转化和获取客户资源。
由于旅拍行业进入壁垒低,因此企业众多,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目前旅拍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彼此之间互相抄袭,缺乏个性化、创新性的产品,同时,旅拍行业集中度较低,呈现群芳争艳、互相竞争的市场格局。
(四)旅游+科技
科技赋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数智技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从新场景拓展、新业态打造、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AR/VR、全息投影、数字虚拟人等多种新技术不断成熟,逐步在文旅场景落地应用,文旅融合发展区也要深化技术渗透,推进文旅数智化发展,为其高质量落地、提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双循环”背景下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效能的重要引擎。
拓展新场景:随着5G、VR、AI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文旅数字化场景也不断创新发展,文旅消费空间从传统空间向创新型、体验型、虚拟性、临时性等空间延展,文化传播与服务呈现多渠道、多终端等特点。推动和拓展数字科技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场景,有利于提升游客的全过程旅游体验和文旅公共场所数字化水平,为游客和用户提供信息查询、预览、体验等多方面的服务。
打造新业态:数字科技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有助于拓展产业边界,催生新业态,为文旅发展提供新动力。如:虚拟现实等技术与线上参观游览结合,形成云旅游、云看展、沉浸式餐厅等新业态,同时,线上云游功能还是旅游营销的重要手段,消费体验同时带动文旅项目宣传推广;而基于数字技术提供综合性云游和互动服务,也成为企业创业创新的方向,从而带动地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研发新产品:数字科技赋能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已有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内容,优化文旅供给结构,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如:主题乐园在原有器械游乐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旅游演艺项目在原有文化创意和文化内容呈现的基础上,通过融入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全面提升游客观演的沉浸感。文博场所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感知交互等技术,可以丰富线下文博场所体验内容,提升游客体验质量。
新技术转化:渲染处理、感知交互、裸眼3D等多项关键细分领域技术,与其他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化,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化开发,对于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利用、丰富数字旅游产品供给、为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等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五)旅游+影视综
“影视综+文旅 ”成为赋能目的地文化品牌、提振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影视剧热播带火景区的案例比比皆是,总有一些地方,先是出现在影视作品的镜头下,后来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2015年,综艺《十二道锋味》第二季节目,带火了湖州南浔古镇
2019年开播的《陈情令》带动“十一”贵州打卡热
2020年夏天《隐秘的角落》走红带火了广东湛江
2020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为火爆的西安文化旅游
2022年《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的栖息地桐庐,在节目播出后旅游热度增长119%
2023年热播影视剧《狂飙》收官后,“打卡《狂飙》广东江门取景地”上榜微博旅游热搜前三
2023年《去有风的地方》也让一直是热门旅行目的地的云南更加火爆,相关话题席卷社交平台
旅游地要参与到影视综的生产全流程,从策划拍摄阶段的提前策划、场景设计、时代拍摄到宣发与播放阶段的精准植入、悬念营销、预售宣传到播映后旅游线路包装和衍生业态入市。影视基地的拍摄地的转化、网红打卡点的旅拍服务、剧本化旅游沉浸设计等成为影视综旅游化的重要工作内容。
(六)旅游+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经济也称创意产业、创新经济、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等等。
创意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也让文旅产品增加了无数的可能性。
文旅融合概念提出之后,“文创”产品成为融合最有力的抓手。也因为“文创”的包装带来的价值升级,让“文创”成为很火的概念。文创雪糕、文创口红、文创文具……打上文化标签的这些商品,是真的“文创”吗?跟风抄袭的文创缺乏文化性;费心设计的文创缺乏盈利性、持续性;文创没有创意……这些都成为文创设计的痛点。
绿维文旅依据多年的旅游目的地设计开发运营经验,认为,文创设计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一产品的设计,是在围绕核心IP做的系统工程;应该生于IP,育于“核心吸引”,产出的不仅是文创商品,还应该有更多周边,而不是凭空创造,无中生有。有生命力的文创,要遵循选址、主题、设计、市场、品牌“五位一体”的设计理念。
(七)旅游+游戏
通过游戏等新兴载体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和进行旅游跨界营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全新思路,也给旅游界带来了更多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路。游戏IP由于具备强大的文化属性、经济效益及用户影响力,其布局已不仅仅局限在游戏领域,也将自身的文化内容渗透到了更多的文化领域,出现了游戏+影视、游戏+动漫、游戏+景区、电竞酒店、游戏+剧本杀等众多新型业态,其融合发展脉络日渐清晰。
将游戏的乐趣带入文旅产业,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给游戏玩家,这就是游戏和文旅结合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消费升级的中国民众开始从传统观光游转向体验游。“游戏+旅游”的运作模式,打破景区传统观光游,将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植入游戏,制定游戏特色化旅游线路,打造沉浸式场景的网红打卡地,对中国年轻消费群体具有极大吸引力。
(八)旅游+文博
中共中央、国务院不断发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促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于由各级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不可移动文物,要主动谋划纳入文物主题游径,逐步做到“应开尽开”。
2023年0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 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估的通知》
2023年9月《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主题旅游推广活动。
各地文旅系统也多措并举,推进文物保护利用。黑龙江按照“发掘好、保护好、研究好、展示好”的思路,以系统性保护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印发《全省文物事业发展五年规划》《让文物“活”起来实施方案》和《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意见》,并开展全省文物普查、认定省级文保单位、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市县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等工作。山西近年来不断擦亮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同时加大对各级别文物的保护力度,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稳步迈上新台阶。
穿越历史、体验历史、参与历史,把其成为旅行穿越化。文旅融合下,博物馆与文博成为了旅游的“新宠”。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和展示,“云端”构筑起文化交流新高地。
案例:山西首档文旅奇幻系列微短剧《心灵奇旅》、西安“让文物活起来”2023西安大人文博定向赛、“数字敦煌”等。
(九)旅游+教育
研学对于亲子群体和学生群体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研学旅行热背后,是市场对研学需求的集中释放,更是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必然的结果。从2018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文旅融合这个命题就得到了加倍的关注。
作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研学旅行几乎是无缝隙地把文旅融合到了极致,文化自信从孩子开始,在行走中感知中华文化。研学旅行于无声处的浸润,让文化自信犹如这个春天的秧苗一样在孩子们心灵深处潜滋暗长。
相关专家认为:研学旅游的核心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了解风景名胜、工业创新和历史文明,是最值得的投资。关注祖国的未来,就可以把握企业的未来。
企业应当抓住机会,更多地挖掘企业自身的主题,用主题开发的思维,打造企业主题研学旅游项目,融入更多的体验互动,让祖国的未来记住企业的几个亮点。这样就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企业的种子,通过精心呵护,就有望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成为企业乘凉的好地方。
(十)文旅+运动
当前,文体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大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也为全域旅游的景观环境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助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文体旅融合有了更坚实的发展保障。
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是促进新业态新消费的重要探索与实践。针对文旅发展中的“+体育”发展项目,如龙舟赛、冰雪运动、马拉松、水上运动等,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以运动为主线吸引游客,拉动地方交通、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发展。“为一项运动赴一座城”,文体旅产业正在成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幸福产业,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之一,正涌现着沉浸式文旅新生机。
(十一)文旅+康养疗愈
伴随“卷”文化的盛行,大家的生活工作学习节奏越来越紧张,处于高压状态的人们,期望在休息的时间,身心能得到完全的放松。于是,拥有缓解压力、焦虑的服务和产品应运而生,疗愈经济成为针对现代生活中日益增加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帮助人们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和身体上的放松的一种解决方案。
疗愈旅游强调的是情感体验,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文旅市场中,疗愈旅游作为一种新兴趋势,正在重塑年轻人的旅行体验。从大学生群体中兴起的特种兵式旅游,到年轻人对寺庙游的偏爱,到村BA村超,再到开封王婆说媒火爆等活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核心是“疗愈价值”。由此,如何在文旅项目中创造疗愈价值,变得至关重要。以疗愈为主导的旅游模式正在成为新热点。
(十二)文旅+IP
近年来Z世代当道,迎来了消费升级与消费者主体的转变。在日新月异的新消费浪潮下,品牌也逐渐打破圈层文化,呈现出新视觉、新活力。众多品牌热衷于借助跨界营销,寻求强强联合的品牌协同效应,以实现1+1>2的的营销效果,将「万物皆可联名」发挥到了极致。
文旅+动漫IP、城市IP、乡村IP、品牌IP等,既可以联合促销,也可以联合搞活动、节庆。要注意的是文化、创意始终是IP的灵魂所在,面对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何让联名品牌相得益彰,实现双赢,是每个品牌都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