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浏览
低空经济之基建体系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8-07 00:00  |  作者  |  阅读 271
低空基建可以大体上分为物理基础设施和适合低空经济的空中管理系统两部分。
低空基建可以大体上分为物理基础设施和适合低空经济的空中管理系统两部分。而低空经济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脱胎于传统的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又在其基础上对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做了较大的提升。

图1 低空基建的整体构架示意图
低空飞行物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低空飞行起降平台、航空器充(换)电、中转站、货物装卸、乘客候乘、电池存储等物理基础设施;
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信息基础设施;
低空飞行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
其他低空飞行基础设施。

在物理基础设施以外,低空经济亦需要空中管理系统的配合工作。空管系统完整的描述是通信、导航、监视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简称 CNS/ATM 系统,其中通信、导航和监视(CNS)部分属于外围设施范畴,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是实际用于管理空中交通运输的信息处理系统。完整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中交通服务(ATS),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和空域管理(ASM)。其中空中交通服务又由三部分组成:空中交通管制(ATC),飞行情报服务(FIS)和告警服务(AS)。
数字化能力提升是关键
低空基建对低空经济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究其核心原因,在于低空经济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的运行特点。面对低空飞行的上述特点,低空基建整体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效率,即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确保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可以说,低空基建是低空经济的必要前提条件。

图2 低空基建要确保低空飞行器“看得见、呼得着、管得住”

异构:低空飞行的主要飞行器形态包括各种异构的载货或者载客飞行器。为了充分发掘低空空域的经济效益并提高低空空域使用效率,需要支持异构的业务场景和需求,包括军用的、民用的,有人的、无人的,载客的、载物的,短、中、中长距离的等等,以及不同的飞行模式,如计划飞行、即时飞行、自由飞行、紧急飞行等。
高密度:高密度指数量级跃增的飞行密度,具体指单位空间内飞行器数量的显著增加,预示着飞行密度的指数级增长。以中国民航为例,约有 6000 架飞机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空飞行,而未来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在大约 20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可能保有百万级别的飞行器。
高频次:高频次指数量级跃增的起降架次,涉及的是低空飞行器起降架次的显著增加。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例,公共卫生事件前每天平均起降次数不超过 1700 架次。而在低空领域,一个城市的上空每天的起降架次可能与地面汽车的量级相当,而若以深圳为例,日均汽车出行数量超过 250 万次。
高复杂度:高复杂性指的是低空飞行环境中极为复杂的飞行、地面和信息环境。城市中建筑物的高度和动态变化,如深圳超过 150 米的高楼数量较多,不仅增加了低空飞行的撞击风险,还会带来导航信号遮挡、突发气流变化等问题。

图3 空域和飞行管理范式进化表

传统的空域和飞行管理方法大都依托于航道/航路的概念。由于传统航空的飞行器数量和飞行次数比未来大规模低空飞行(一般一个城市同时在空的飞行器在“万”架次或者更多的量级)要低至少两个量级,所以与传统航空依托规划好的常规固定航道/航路进行空域和飞行管理方式不同,低空飞行管理方需要将低空空域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基建
低空经济运行于没有附着物相对自由的低空空域,因此有别于传统交通基础设施,低空交通天然对数字化技术有强烈的诉求和依赖。随着低空飞行活动增加,数字化低空基建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相关的数字系统建设正提速。

图4 低空基建是数字化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撑

从飞行器的角度看,城市空中交通运行环境复杂,面临城市地形地貌复杂、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众多、局部气象条件多变、电磁环境恶劣、低空鸟群飞行等情况。为应对这些挑战,飞行器需要感知周围环境(如其他飞行器、地面障碍物、天气状况等)并根据环境信息做出相应决策,要有更强的态势感知和空中避障技术支撑。
从低空基建的角度看,由于数字化低空经济兼具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的特点,其包括空域数字化管理、低空数字化监管、协通数字化服务以及安全数字化保障等具体内容。因此,我们认为,低空基建是数字化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包括硬件端的数据获取与传递能力(对应外围设备以及物理基础设施),以及软件端数据运算与推理能力(对应信息处理系统)。两者将共同构成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度的低空经济数字化基建。

图5 数字化低空基建的硬件部分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标准化建设和数字化网联能力,包括服务低空飞行器的通讯、导航、监视、气象等方面能力。目前,主要技术手段有包括但不限于:地面 5G 移动公网(5G-A)、低轨卫星互联网等通信手段;北斗、激光雷达和融合导航等导航手段;一/二次雷达、ADS-B 等监视手段;气象雷达、风温廓线雷达等气象手段。
通感一体:5G-A(5G-Advanced),是基于 5G 网络在功能上和覆盖上的演进和增强,是支撑万物互联智能化,通信感知一体化,智能制造柔性化等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信息化技术。5G-A 在网络速度、延迟、连接数等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同时引入了通感一体等革命性技术,能更好地匹配低空经济等场景。
北斗 BDS 导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 GPS、GLONASS 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
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是指飞机之间互相进行空对空的交通监视。由于它依赖于对方自发位置报告而获得对它监视的能力,所以其属于相关监视。这种广播式位置报告调制在自动地周期性地向空中发射的信号上。ADS-B 的空对空交通监视将能提高驾驶员对空中交通的觉察能力,有望成为今后驾驶员自主间隔保障的有力手段。
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专门用于大气探测的雷达,属于主动式微波大气遥感设备。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暴雨云系)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像传输等部分组成。气象雷达是气象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处理系统、外围设备及物理基础设施的差异
低空基建主要由信息处理系统、外围设备以及物理基础设施组成,而三者的市场空间以及落地时间节奏各有差异。其中:1)信息处理系统的落地节奏更快,其确定性更强;2)外围设备空间广阔,且产业链公司具备较强的技术壁垒,其卡位优势显著;3)物理基础设施的基建属性较强,建设属地的当地单位在获取订单数具备优势。

图6 信息处理系统、外围设备及物理基础设施的差异


图7 2035 年的低空基建规划
低空经济包括低空基建、eVTOL、无人机、运营服务以及相关间接经济活动等产业链环节。

图8 低空经济各板块的发展节奏示意图,基建先行确定性强





 
目录
首页 国内 国外 宏观 企业 人物 专题 创投 产业链 理财 股票 资管 并购 上市 债市 国企 机构 VCPE专项通道 上市公司专项通道 央国企专项通道 政策研究专栏 资源同步OA通道 机构数据API定制 科创企业申报 拟上市辅导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