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据媒体报道,坐落于上海,由外资百分百控股的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注资总额已由原先的10亿元增至12.5亿元。
这是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公募基金第四次向中国市场注资。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很常见的外企投资行为。
而事实上,这家公司仅仅是冠以“贝莱德”称号,便已彰显不凡。

其背后的资本集团,管理着超10万亿美元资产,是足以撼动人类命运的庞然大物。
它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美国,更影响全世界。
无论是诞生之初还是当下运作,贝莱德集团都带着一抹浓厚的“寄生”色彩。
1988年,被尊称为“华尔街教父”的犹太裔拉里•芬克,在黑石集团内部拉起一支资产管理队伍,这就是贝莱德集团的前身。

该团队致力于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研究,在黑石集团内汲取了大量养分,从而为日后拉里•芬克驰骋华尔街,并成为多国政府的座上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拉里•芬克见时机成熟,便以黑石集团创始人的身份进行操作,将贝莱德团队独立出去,重新创建公司。
独立后没多久,贝莱德就接到一个大订单,之后更是以极高效率,完美解决了客户需求。
此番出色表现,不仅让贝莱德引以为傲的阿拉丁系统声名大噪,也让尝到副业甜头的拉里•芬克意识到,原来自己还可以创建平台,接收对外业务。
正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神灯那样,阿拉丁系统以其强大的算力和分析能力,帮助贝莱德一路高歌猛进,以极快的速度跻身华尔街巨头行列。
千禧年后,贝尔德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但距离称霸还欠一场“东风”。
时间来到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将过热的资本世界冲了个透心凉。
这场危机的源头,是一个名叫MBS的理财产品,全称为分期贷款抵押债券,其原理是将普通人房贷欠款及相应利息的回收权利,包装成全新的金融产品,以债券形式出售给他人,层层加码,银行及其他“中间商”从中攫取利润。
这种操作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凭空产生利润,换言之就是通过持续套壳,加杠杆来撬动大量资金,实现暴富。
但有句行话说得好:“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
MBS的理财价值,本质上来源于交易链前端的还款民众,一般情况下由还款产生的现金流比较稳定,所以MBS的投资者尚且能正常拿到利润。

但随着银行和“中间商”们的胃口不断变大,银行贷款的审核资质越来越低,导致许多还款能力欠佳的潜在老赖进入交易链中,给这场资本游戏注入了空前风险。
而伴随着第一个老赖的出现,第一条资金链的断裂,积蓄已久的金融风险开始转化实实在在的破坏能量,并在连锁反应的作用下,以排山倒海之势朝着华尔街袭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场危机很快从局部“地震”,演变为跨国界,跨洲界“海啸”,将全世界卷入了深渊。
严格来讲,拉里•芬克要为这场危机承担一定责任,毕竟他就是MBS的发起者之一。
而值此世界危难之际,贝莱德的巅峰时刻终于来临,它果断“挺身而出”,大气地揽下了MBS风险引爆的善后处理工作。
基于自身经验和实力,以及拉里•芬克对MBS原理、性质与风险的精准把握,贝莱德顺利帮助美国摆脱危机,由此得到联邦政府的高度认可,并与他国政要也建立起密切联系。
就这样,贝莱德“一将功成万骨枯”,从此走上政商结合的星光大道。
而一个犹太资本的幽灵,开始笼罩于全人类的头顶之上。
由于贝莱德在金融危机期间的惊艳表现,身具“纵火嫌疑”的拉里•芬克摇身一变,成了挽救美国,挽救资本主义世界的“救火英雄”。
功成名就之后,拉里•芬克的电话陆续出现在大人物的通讯录首页,他总能第一时间接到名人,知名机构的咨询电话,受邀前往世界各地“灭火”,并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培植集团在当地的资本力量。
结果就是,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欧洲这些国家的央行行长与财政官员第一反应不是反省自救,而是向贝莱德求援。

收到消息后,贝莱德带着“阿拉丁神灯”,如天神一般降临欧洲,成功摆平危机,再次俘获了一大批政客“芳心”,使其拜倒在自身脚下,甘愿做忠实拥趸。
这一刻,用技术和财富打造出的权柄已经成型,并被这个年轻的金融集团牢牢地握在手中。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在权力加持下,贝莱德开启了更为疯狂的扩张之路。
在商业领域,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贝莱德实际管理的资产总额高达10.5万亿美元,仅排在中国之后,高于除中美外世界上所有国家的GDP之和。
贝莱德富可敌国,是因为它所持有的重要股份遍布全球。
诸如美股“七雄”,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脸书,这些超级企业无不接受了贝莱德的巨额投资。
神奇的是,贝莱德的投资名单中,竟然同时出现买方和卖方,甚至存在行业宿敌,比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
此外,把持全美九成以上媒体的六家传媒企业,全部在贝莱德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贝莱德作为世界级巨无霸公司,却能始终保持低调。

而在我国,互联网的五座山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美团,背后均有贝莱德的身影。
总之,贝莱德投资的公司数不胜数,其中的龙头企业又为亿万民众提供服务,于是全人类的前途命运,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犹太资本的影响。
而在国际事务上,贝莱德没有太多显著动作,但每次出手,都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贝莱德财力之雄厚,体量之庞大,影响力之深远,足以让任何国家政府都对自己礼敬有加,奉若上宾。
但有一个例外,让这个庞然大物头一回尝到挫败滋味。
这些年,随着中国市场的蒸蒸日上与对外开放,越来越多外资对东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就包含贝莱德。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贝莱德就已经开始通过合资手段来试探中国市场,不过真正的大动作,是在2020年获批成为在华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首家外资机构,这是一次前所未见的突破。

贝莱德在进入中国的战略上可谓是处心积虑,有了落脚点后更是彰显出强大的扩张能力,它在传统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及新能源产业等多个重点经济领域迅速扎根,将国内市场行情几乎摸了个底朝天。
关于对中国的态度,拉里•芬克曾表示,贝莱德将致力于帮助更多中国投资者实现长期目标。
但值得玩味的是,他强调中国居民储蓄率很高,大量资金存在银行无法流通,而出于对居民养老的需要,这些钱应当投入到能提供更高回报的产品中。
说白了,就是鼓励养老金流入市场进行投资,至于高收益伴随的风险,他倒是没有给出正面回应。
也许在拉里•芬克看来,在金融世界玩一局和风险作伴,成功就大赚一笔,失败就推倒重来的刺激游戏,是其人生的乐趣所在。
可是这样一个资本巨鳄怎么可能会理解,普通人对于稳稳的幸福的渴望。
他可以不惜工本地享受资本游戏,而普通人输了就是多年光阴付诸东流。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说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句话也许是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对于当今世界,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贝莱德作为资本集团,其核心目标永远是捍卫既得资产,追求资本持续扩张。
至于大众利益,不好意思,那是政府和慈善机构该考虑的事,与我贝莱德何干。
拉里•芬克将目光投向了A股,准备迎接他人生中屈指可数的耻辱和惨败。
A股向来以“熊脾气”而闻名,但拉里•芬克不信邪,他认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美股都能被自己驾驭,何况是年轻的中国股市。
可实际成果却让他大跌眼镜,贝莱德基金像是着了魔一样,不受控制地滑入追涨杀跌的泥潭,其独立发行的十二只产品全部亏损,无一幸免,其中最惨的跌幅超30%。
而近几年涨势汹汹的石油和煤炭板块,贝莱德连碰都没碰,愣是与大好行情擦肩而过。
在入局A股的这些年里,贝莱德不止一次跑输大盘,并屡屡创下基金净值新低,让持续三十余年的神话第一次沦为笑话。
2023年11月7日,贝莱德清盘所有在华股票基金,宣布退市。
截至那天,贝莱德为了闯A股累计亏掉13亿元,气得时任总裁在一期访谈节目中直接爆粗口,以宣泄心中不满。
诚然后来有证据显示,贝莱德在征战A股期间,频繁遇到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对家,加上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所以才会铩羽而归。
但能让这样一个搅动天下风云的资本集团栽跟头,并予以迎头痛击,还得是咱们A股市场。
这样的结果正应了那句民谚:“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
贝莱德的手再大,也大不过东方的一片天。
如今贝莱德卷土重来,是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中国市场打开大门,欢迎贝莱德返场,接受对方示好与价值亿万伴手礼。
资本逐利的天性,驱使贝莱德日复一日地向未能占领的高地发起冲击。
中国必然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