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浏览
「花呗,你变了」
发布时间 2020-12-24 21:57  |  作者 和讯名家  |  阅读 39
互联网难道天生就带着原罪吗?

大家好,我是偶尔更新的毛毛酱。今天来和大家闲扯几句。

这两天收到一些用户留言,说自己的花呗被调整了额度。

有的从30000直接跌到了3000,一夜回到解放前。

据支付宝官方说明,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这真是年底了,李佳琪都让你早睡觉了,马爸爸都让你少花钱了。

我看了自己的,毫无变化。果然,我不年轻了。

再加上一大早「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被立案调查」的新闻,众多互联网公司股价也应声下跌。

很多人也在质疑声讨这些巨头们。有人感慨道,屠龙的少年终究成为了恶龙。

这让我联想到前阵子看的一部网飞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这部片子将矛头指向了曾经非常热门的一个词——大数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和朋友聊起某个东西,晚上打开某宝时,就赫然看到它的推荐?

你在视频网站看过几次你喜欢的视频,接下去这些APP好像越来越懂你,给你推的总是你喜欢的类型?

你打开社交软件,只是想回复一下消息,却被别人发的动态吸引,不知不觉刷了几个小时?

这些看似自主的行为,都是由算法控制的。

你以为的自由,背后都是不自由。

更可怕的是,除了通过算法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外,互联网正在用个性化推荐煽动与隔离人,将我们推向消费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深渊。

影片中采访的,均是来自国外互联网巨头(Facebook、Twitter、Instagram、Pinterest……)的前高管们,他们面对现状无一不感到担忧、焦虑与痛苦。

出于对算法的恐惧,他们选择了离职,让自己的家人和孩子远离互联网,甚至躬身入局加入了对抗互联网算法的抗争中……

(图片来源:纪录片《智能陷阱》)

看完电影,我承认这是一部很有说服力的电影,但也想表达一些不同的观点。

纪录片里将互联网比喻成毒品,宣称只有这两者的使用者才被称为User(用户)。影片列举了很多因为互联网暴力受到伤害的人们,并将原因都归罪于算法。

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难道天生就带着原罪吗?

影片并没有展示事实的另一面,虽然我们无法逃脱些互联网工具加诸在人们身上的桎梏与损耗,但也实实在在地正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提升。

还记得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吗?

这部经典的影片也曾经将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分工讽刺地入木三分。

(图片来源:电影《摩登时代》)

?

?

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进化与损失。

就拿工业革命来举例,二战后,社会发展的指数上升,这是毫无疑问的。

来源:Ian Morris “Social Development (2010)"

工具在被制造出来时,是中性的。更关键是,我们会如何使用它。

以及最讽刺的是,网飞本身就是一个流媒体。大部分会刷到这部电影的人,也是被算法推荐的。

回到最初那个话题,希望手握工具的巨头们,科技向善。而作为使用工具的普通人,我们亦可以决定它的方向。

最后借用刘润老师的话作为结尾:“适应变化,并且用最大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人适应变化吧。而不是阻止变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简七读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目录
首页 国内 国外 宏观 企业 人物 专题 创投 产业链 理财 股票 资管 并购 上市 债市 国企 机构 VCPE专项通道 上市公司专项通道 央国企专项通道 政策研究专栏 资源同步OA通道 机构数据API定制 科创企业申报 拟上市辅导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