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投中国1000亿!石油巨头沙特阿美计划继续加仓中国

百创资本杨伊诺:重视消费板块短期估值修复和长期布局机会

Bartra将投资 3300万欧 建设全新养老院项目Cookstown

联美集团徐卫晖:可持续的新能源投资 锚定“专、精、特、新”技术

最近,公司同事阿琳突然变得非常土豪,每天下午都拿出各种零食投喂给小伙伴,而且还有不少是售价不便宜的进口零食。
我就奇了怪了,难道阿琳最近的基金和股票都赚大发了?
结果她哈哈一笑,告诉我,其实这些都是她在网上买的临期食品,价格直接打五折,而且味道也不错。
临期食品,不就是快过期的食品吗?
印象里,一般都是节俭过日子的大叔大妈,才喜欢买超市里打折的临期食品,怎么现在的95后也流行起来了?
结果,不搜不知道,原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迷上了临期食品,成为捡漏一族。
而临期食品,也早已经做成了一个价值上百亿的行业。
今天就来唠唠这个神奇的行业,如何让人日赚4000。
临期食品,怎么突然就火了?
临期食品,大家肯定都听过吧。
超市里晚上8点过后的打折熟食,面包店里当晚一定要卖完的面包,也会来个10元三件打包促销。
就算是我自己,有时候晚上加班回家,看到这么便宜的打折食品,也忍不住会动心,买上几件。
不过,以前买临期食品,总会被人冠以抠门、节俭的标签,消费者也是以精打细算的主妇群体为主。
现在,不一样了。
豆瓣上还有一个专门讨论临期食品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
里面的许多帖子,都分享了可以买到临期食品的店铺,或者关于临期食品的打折信息。
十几块钱,就能够买到原价100元的进口芝士。
还有一块钱的饮料等,真是便宜得让人吃惊!
为什么临期食品突然间就这么火了呢?
主要还是受疫情影响。
疫情之下,食品的运输流通受阻,但保质期有限,不能长期存放呀。
所以,宁愿低价卖出去,也好过空等着食品过期。
像百草味、三只松鼠(300783,股吧)、良品铺子等零食品牌,之前对价格控制非常严,就算食品快到期,也不会大幅度降价,避免品牌形象受损。
但疫情之下,不得不低头。
像三只松鼠的巨型零食大礼包,淘宝价148元,临期的仅卖30元,相当于打了2折。
另一方面,疫情,缺钱,让许多人学会更精明的消费。
就像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的简介一样——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临期食品到底赚不赚钱?
既然临期食品这么火热,自然成为了一门抢手生意。
除了豆瓣,打开B站,随便一搜,关于临期食品的视频一抓一大把。
有一个播放量超10万的临期食品视频,Up主只花了33.72元,就试吃了11包零食。
另一个播放量18.3万的视频,Up主花198元,就可以网购3箱临期食品,一共95包。
最关键的是,全都是原价不便宜的进口零食。
那问题来了,临期食品卖得那么便宜,岂不是要亏钱亏死?
才没有。
有人计算过,临期食品的毛利率最高可达70%。
有记者采访过临期食品批发商,一批价值50万的临期巧克力,批发商只要3、4万的价格就能拿下,最后能卖出15万。
这样一来一回,已经净赚了10多万。
有专做折扣店的店主说,不到20平米的小店,就能塞下300多种临期食品,单日的营业额经常有1万元以上。
店主算了一下,临期食品的毛利率在70%左右,再去掉人工、运输、租金,综合利润率可以达到40%。
一天下来,每天的净利润就有4000元。
哇,听下来,年入百万,真的不是梦。
简单说来,临期食品本身就是一种“爆品”,销量火爆,进货价低,就抓准大家爱贪便宜的特点。
而且啊,临期食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复购率特别高。
有淘宝店主说自己专卖临期食品的店铺,90天复购率足足有63%!
一些开在学校附近的零食店,店主拿出一款主打的低价产品来拼团,还会附赠网红小零食,小同学之间一起拼单,既少花了钱,又吃到了多种零食。竟然每天门口都排起了队!
有位宝妈在小区门口开起了专卖临期食品的零食店,雀巢速溶咖啡进货价只要0.5元一条,她卖1块钱,很快就一抢而空。
她干脆建了一个群,把老顾客们都拉进群里。
只要她的店铺到货了“爆品”,第一时间在群里公告,群友们可以直接预订。
这样一来,商品一到店就可以快速消化,不担心过期,还能两天就回笼资金。
临期食品已成为香饽饽
临期食品这块香饽饽,资本市场也看到了。
有一个专注临期食品的电商平台“好食期”,早在2018年就获得了阿里巴巴1亿元的投资。
另一个平台“甩甩卖”,也在去年拿到了豪钥科技3500万的投资。
还有一个专注线下的临期食品加盟项目:临期捕手,引发了市场关注。
不过,临期食品虽好,但同样有软肋。
首先就是这些临期食品的品质,没办法百分百保证安全。
经常有饼干受潮,糖果变质的情况发生,所以非常容易踩雷。
而且,临期食品的品类比较受限,能方便买到的只有膨化食品和牛奶、饮料等。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临期食品相当于限量版,网红款常常会断货,甚至会出现要加价才能买到的情况,库存非常不稳定。
我后台跟一位读者聊天,她说自己曾经短暂地开过一家进口零食的折扣店,但不到一年就转手了。
因为临期食品的货源实在太不稳定,拿到好货,生意就很好,拿不到的时候,就门可罗雀,最后感觉太心累,只能选择转手。
做生意,最终考验的是供应链。
所以,真正能把临期食品做起来的,都是那些掌握了上下游资源,拥有稳定的供应链的大平台。
讲到底,所有你以为的“一本万利”,背后都是深不可测的护城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